2023年1月的最后一天奇瑞集团传来好消息,其旗下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连续9年问鼎“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且不止这一家,集团旗下共有6家公司跻身百强,其中聚焦智能化战略的芜湖雄狮科技有限公司首次登榜,位列第52名。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就官方透露,截至2022年底,奇瑞集团已累计申请专利25700余件,授权专利17100余件,位居行业前列;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170多个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三次被授予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 奇瑞”狠刷一波存在感。
在此助力下,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在2022年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集团中,奇瑞集团增速28.2%,位居行业第二,大幅超过2.1%的行业平均增速。实现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销量123万辆,首次突破100万辆;年出口首次突破45万辆,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新能源年销量23万辆,跨过20万辆台阶。
但事实上,强化 实力,并非奇瑞这一家。近年来,在资本、政策、环境与科技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传统燃油车市场正在极速萎缩,新一轮 革命重塑汽车产业格局,每一家车车企都处在新旧赛道转换的关键节点。
而这一机会窗口期并不会太长。
早在之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便公开预示,电动化只是这场汽车革命的序幕,最终实现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融合。这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是下一步竞争的焦点。
于是,越来越多车企在摒弃“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集体转向科技公司。
以奇瑞集团为例,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内,其正式启动“瑶光2025”战略,该战略涵盖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科技、银河生态四大核心 领域,并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300家瑶光实验室,重点突破芯片、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在内的13想核心战略 ,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未来五年,奇瑞计划投资1000亿元专门用于 创新,培养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其中,软件人才比例要超过50%。”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这一资金相当于奇瑞控股集团2021年全年的营业收入(约1056亿元)。
无独有偶,长安汽车集团旗下长安科技公司于2022年12月25日揭牌成立。根据规划,未来10年长安将投入总共2000亿元打造长安汽车,特别是将以长安科技为中心,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构建超10000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发超级整车智能品牌,打造智能新体验,布局控制器等科技产业。此举进一步践行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目标。
长城汽车更是早在2021年6月对外宣告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目标转型。为达成这一目标,长城汽车将持续进行“研发大投入”,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1000亿元,以确保 领先优势,为全球用户打造更绿色、更智慧、更安全的产品。同时,加大全球化研发人才引进,到2023年,全球研发人员达到3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1万人。
除此之外,东风等自主车企及通用、福特、大众、宝马、戴姆勒等跨国汽车巨头,都曾提出要转型成为科技公司,并做出了诸多努力。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潜力吸引大量资本的涌入,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超过150个,并仍处于肆意生长的时期。这一市场内,不止有类似奇瑞、长安、长城等亟待转型的传统车企,更有快速前行且重资入局的新造车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内卷正在打乱了所有人的步伐。
聚焦奇瑞汽车,在广汽埃安、吉利极氪、长安阿维塔、长城欧拉、北汽极狐以及上汽智己等诸多传统本土企业大量设立新能源新品牌时,奇瑞显然在这场战役中落了下风。其新能源汽车产品更只有奇瑞小蚂蚁及QQ冰淇淋两款微型电动车年销过万,无论是在10-15万元主流汽车市场还是争相争夺的高端电动汽车市场都未推出有竞争力产品。
在此背景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间,奇瑞集团自主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尽管超过行业整体26.33%达至30.27%,但远不及已在年底实现全面电气化切换的比亚迪,以及渗透率超四成的东风、上汽以及广汽在内的多家头部汽车集团自主品牌。
对此,作为“瑶光2025”战略的一部分,奇瑞宣布将打造三大整车平台,分别为高性能智能纯电平台E0X,该平台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其次是轻型商用车纯电平台C0X,主要为城市物流、出行市场等提供商用移动解决方案;第三个平台是高性能混动平台T2X,主要服务于所有传统车的发展。目前,C0X和T2X平台已量产,E0X平台正在研发中。
这其中,“奇瑞新能源品牌现已改叫iCar,且未来目标致力于实现年销100万辆,其中60万辆为纯电动车型,10万辆为商用车,30万辆为混动车型。”尹同跃透露,按照最新规划其将在今年推出两款新能源产品,其中一款便是基于最新高性能智能纯电平台E0X推出的面向中高端市场新车型,预计售价在30万元左右,全面对标Model 3、Model Y,或将在9月正式上市。
但我们同样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在诸多车企的强势布局下,一旦竞品在认知中占据稳固的位置后,即便投入数倍资源也难以扭转认知,留给奇瑞的窗口期已经不多了。
面向未来,按照诸多专家、机构的预测,当市场充分竞争、尘埃落定之后,能够真正建立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将不超过十个,大部分品牌都将走向消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诸多车企又有多少能够借力科技转型最终站稳市场,届时奇瑞集团又是否跻身世界一流的TOP汽车制造商,值得期待。
来源:第一电动网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第一电动网,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 (www.www.wudnway.com)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版权所有©2007-2024
新能源汽车网所有信息及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商务联系请扫码
新能源汽车网官方微信